“志願有沃荊楚志願達人會” 2013年度青年志願者系列評選結果,近日揭曉。由團武漢市江岸區委聯合“在武漢”網站等單位共同開展的“老漢口 新江岸”歷史文化保港式飲茶護志願服務項目,在“十佳青年志願者公益項目”中名列榜首。
  這個項目獲得高票通過的重要原因在於具有新意——青年志願者的足跡已經從以往濟困扶貧的單一項目延伸到城市歷史風貌室內裝潢保護的新領域。
  同為一件花店有意義的事而來
  “以前經過這些地方,從來沒有仔細地去觀察它們。這次我穿梭在漢口的這汽車借款些小巷子里,停下腳步端詳它們,才發現了它們的美,發現了它們的價值。每一幢建築的背後都有許多故事,時過境遷,它們屹立不倒。”這是23歲的學生王璐寫在自己博客里的一段話。
  今年夏天,王璐在新浪微博上看到了“漢口老建築的保護與重生”項銀行利率目招募“老建築守護者”。出於對老建築的興趣,她到“在武漢”網站上報了名。
  與王璐同時加入志願服務隊的還有20歲的李唯實。
  “小時候,放學後我總在這附近和伙伴們踢球。”在網上看到招募志願者的消息後,家住江漢村的李唯實幾乎沒有任何猶豫,立即報名參加。對他而言,這些老房子是一種回憶和情感寄托。有了它們,關於這城市的記憶才更加完整與厚實。
  武漢市江岸區曾是中國近代史上的風雲之地。地圖上的這些歷史老建築,曾經見證了江漢關的鐘聲,五國租界的異國風情,17國洋商匯聚……武漢由此而成為中國近代史上僅次於上海的第二大工業與貿易中心。不僅如此,這裡還是中國革命史上風起雲涌、大浪淘沙的大舞臺——這裡有八七會議舊址、八路軍武漢辦事處舊址等重要革命陣地,以及宋慶齡、劉少奇等重要革命歷史人物的武漢故居,等等。
  據統計,江岸區已有文化保護單位64處,各類優秀歷史建築86處,除此之外還有200餘處歷史建築有待評選。
  “江岸區有如此豐富的老建築資源,但生活學習在其中的青少年卻對此很缺乏瞭解。” 團江岸區委副書記、微信註冊名為“大個”的吳江介紹說,今年暑期,團江岸區委聯合“在武漢”網站、武漢規劃設計院等單位以及廣大市民,共同開展了題為“老漢口,新江岸——漢口老建築的保護與重生”主題系列活動,並根據活動需要,搭建起志願者團隊的組織管理框架。
  為了讓更多市民瞭解武漢老建築的歷史與現狀,9月初,團江岸區委特別邀請“武漢十大收藏家”之一的肖琴學和武漢市規劃研究院規劃設計有限公司高級規劃師李曉慧,分別以《老漢口——故紙堆里的老建築》和《新江岸——歷史街區的重生與未來》為題,在武漢美術館舉行了兩場專題講座,向江城民眾講述漢口老建築背後的真實故事以及武漢歷史街區保護規劃的現狀,提出老建築“活態保護”的重要性,受到大家的歡迎。
  志願者走近歷史老建築
  “每一幢建築,都承載著一段武漢的故事、記憶和歷史,保護這些房子,即是保護武漢本身。”懷著同樣的信念,在半個多月的暑假時間里,110名志願者在武漢接近40度的高溫下自發完成了對江岸區109 棟建築的走訪、拍照和歷史資料收集工作,併為每棟建築建立了單獨的數據庫。
  有時,調查工作也並不是一帆風順的。有的志願者為了找到一幢老建築,往往需要來來回回花很長時間。因為隨著時代變遷,一些街道的門牌號碼被重新更換。
  參與此次活動的志願者中,有許多在校學生,鄢世豪就是其中一人。他負責的老建築包括俄國領事館舊址、信義公所、法國領事館舊址等。調研結束後他在感想中寫道:“這次活動讓我對清末及民國時代的武漢有了更多的瞭解,希望自己的調查報告能夠幫助人們想起在武漢還有這麼一段歷史。”
  青年志願者們通過對這些老建築的考察,更加深刻地瞭解了老漢口的歷史文化變遷,深化了對這座城市的感情。
  24歲的志願者張甜用自己的畫筆手繪了《金城銀行》、《巴公房子》、《洞庭村》等老建築,“我喜歡畫畫,特別喜歡畫老建築。我希望把自己對武漢老房子的認識用自己的筆在紙上呈現出來”。她夢想把江岸區的老建築一個個畫下來,向人們展現老建築的歷史與美好。
  志願者們每天都在群里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發現。志願者董雪說:“武漢其實是一個文化底蘊非常深厚的城市,它經受過很多磨難,且磨難的印記非常多。建築與人互動,才會使城市更加完整,它們的存在是武漢歷史的延續。”
  參加調研後,設計師吳培菲不僅深刻體會到武漢歷史文化底蘊之豐厚,還不由自主地萌發了一種衝動,很想呼籲大家都來保護老建築,“這些是城市的根,是城市最朴實、最真實的烙印”。
  規劃設計師牛靜認為,“我覺得通過科學合理的開發來保護這些老建築是一種比較現實的手段。通過規划進行合理的資源調配,使這些遺留下來的建築能夠抱團形成一個整體的旅游品牌。”
  面對老建築的生存現狀,怎樣合理保護和重新利用這些老建築,是值得每個武漢人思考的問題。活動的發起人之一、“在武漢”網站負責人吳晗說:“我們一直認為,老建築的保護並不是把建築封存起來,而是給予其新生命。我們會走訪住在這些老街區里的居民以及商戶,讓他們在傳統的生活方式基礎上,學會如何利用以及保護自己原本所生活的地方。”
  新媒體讓老建築“活”起來
  和以往不同,團江岸區委從活動一開始,就選擇了新媒體這一現代青年喜歡的參與方式。果然,通過微博、豆瓣網等渠道的宣傳,短短兩周間就有上百名志願者在“在武漢”網站上報了名。
  活動對新媒體的運用是全方位的。對老建築的調查結束後,志願者們的所有調查報告都及時公佈在“在武漢”網站上,供市民查閱學習。
  與此同時,團江岸區委還聯合“在武漢”網站,將老建築與新媒體結合,推出“江岸區優秀歷史建築微信地圖”手機定位服務,武漢市民只需要微信關註“青春江岸”,回覆“老建築”,即可查看老建築微信地圖。
  建築,是用石頭凝固的歷史。新媒體的充分運用,讓這些記載百年風雲的歷史老建築重新“活”在網絡上、手機中。
  “‘老漢口,新江岸’是我們提出的口號”,吳晗特別強調說,“意在一個‘新’字,保護、思考,最後重新激活這些承載這一個地方厚重歷史的建築‘活體’”。
  最新公佈的《武漢2049規劃》中明確提出,建設漢口沿江商務區,一定要控制開發強度,加大對歷史文化建築保護力度,恢復其歷史風貌,再現百年老漢口的輝煌。團江岸區委已經清楚地意識到,漢口老建築是大武漢的璀璨明珠,組織青少年尋訪並且宣傳老建築,不僅意在傳承老漢口歷史文化,更是要集聚復興大武漢、建設新江岸的青春力量。
  11月初,“老漢口,新江岸”歷史文化保護志願服務項目新一輪後續行動——“微博物館”項目啟動。活動首先通過微博票選出最具有代表性的5棟漢口老建築,再由志願者們將這些老建築製作成3D模型,在社區、學校展覽模型的同時,通過移動互聯網技術播放每棟老建築的介紹視頻,將科技與文化結合,讓青少年們更直觀、更深入地瞭解武漢老建築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隨著活動的深入開展,不斷有新的志願者通過網絡加入志願服務項目:年齡最小的志願者——武漢六中的高一學生許淼加入了;江漢大學吳永新老師帶領一批設計專業的學生加入了;擁有成像掃描專利的創業者溫誠也帶著自己的老建築掃描技術加入了;武漢愛微電影的總經理盧建為,將免費製作部分老建築的解說視頻……  (原標題:守護用石頭凝固的歷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y09byaqm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